联系电话 400-3769284
  • 栏目幻灯二
  • 栏目幻灯一
  • 最新公告:
    诚信为本,半岛综合体育官网登录入口,诚信永远不变...
    热门分类: 第一系列 | 第二系列 | ......>>更多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大变局下的能源和化工产业应变之道——第三届中国能源·化工30半岛综合体育官网登录入口人论坛嘉宾观点集萃添加时间:2023-07-23

      7月23日,由《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主办的第三届中国能源·化工30人论坛在大连举行。业界智囊齐聚一堂,就大变局下能源和化工行业如何更好地应势谋变,加快推动我国能源革命和石化强国跨越建言献策,为业界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今日推出特别报道,荟萃与会嘉宾的前瞻之言与智慧之策,以飨读者。

      在全球经济持续下行甚至可能出现衰退的大背景下,在全球通胀高企、金融风险加剧的大环境中,中国经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今年上半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取得了企稳回升、好于预期的成绩。但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下半年以及明年全球经济将持续下行,甚至可能出现衰退,行业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压力和困难前所未有。

      下半年,全行业经济运行的工作,一个坚定的指导思想就是要贯彻好中央“稳中求进”的总方针,要扎扎实实抓好两件大事:一是要全力夯实“稳”的基础。重点抓好半岛综合体育官网登录入口供应链的韧性建设、资金链的高效管理和本质安全水平提升三项重点工作。二是要全力提升“进”的优势。

      在全球能源和化肥短缺的机遇中,今冬明春是一个重大机遇期。今年冬季,欧洲将会迎来一个最寒冷的冬天,全球化肥市场将会出现“价高货缺”的紧俏局面。而我国恰恰是炼油产能和化肥(主要是氮肥、磷肥)产能都有优势的国家,能否抓住这个机遇,进行一些政策调整,做一些“雪中送炭”的好事,做一些“支持别人,发展自己”的大事,做一些有利于国家外交大局的“精明事”,我们认为是大有潜力的,而且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提升工业基础能力,推进产业链现代化

      当前,面对世界经济大变局及国内经济的“三重压力”,要准确把握工业基础能力的内涵,坚持问题导向,科技创新,大力提升工业基础能力;梯次培育优质企业,提升产业链整体实力。

      《中国制造2025》提出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在此“四基”的基础上,增加基础工业软件形成“五基”。“五基”是工业综合实力的体现,是发展数字工业的基石。我国一些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根本还是“五基”不强,工业基础能力较弱。

      因此,各行业要全面梳理“五基”方面存在的问题,查找痛点难点,跨行业以重点产品为“龙头”,集中力量组织实施“一条龙”产业链协同技术攻关。要充分发挥制度和产业优势,坚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关并优先应用自己的研发成果,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工业基础能力要从企业抓起,梯度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产业链龙头企业,发挥优质企业的优势,把“五基”落实到优质企业培育和产业链建设,发挥好“链主”企业领军示范,推动强链补链固链,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司长陈克龙:原材料工业“五化五工程”助力高质量发展

      原材料工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原材料工业深化改革、创新突破,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率先迈入由大到强的新发展阶段。当前,原材料工业也面临较大压力,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材料短板仍旧明显,绿色低碳任务艰巨。

      未来,推进“五化五工程”是原材料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五化”是指促进产业供给高端化、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加快产业发展绿色化、加速产业转型数字化、保障产业体系安全化等五项重点任务;“五大工程”即新材料创新发展工程、低碳制造试点工程、数字化赋能工程、战略资源安全保障工程、补链强链工程等。2021年,工信部部署构建原材料工业“1115”规划政策体系,包括3个综合性规划或行动计划、5个重点行业专项规划或指导意见。具体到石化化工领域,到2025年化工新材料保障率达75%以上,石化、煤化工等重点领域生产装置自控率达到95%以上,形成70个左右的优势化工园区,大宗产品单位能耗和碳排放明显下降,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强、结构布局合理、绿色安全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化石资源与氢能融合助力工业降碳

      如果说化石能源是基础,可再生能源是根本;那么氢能技术是关键,负碳技术(如CCS/CCUS、生物质利用、海洋碳汇等)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传统煤化工面临二氧化碳高排放、高能耗和高水耗的挑战。因此,彻底改变工艺路线,通过碳基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和氢等耦合,是煤洁净转化的解决方案,也是从根本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必由之路。比如,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与原料煤直接反应,通过“分子炼煤”的形式,直接转化产生烃类、油品、芳烃等化合物,替代高排碳的煤气化过程,极大减少反应步骤,将实现二氧化碳近零排放、降低能耗。

      再比如,等离子体加热具有更高能量密度和电热转化效率,如果新能源发电成本足够低廉,未来可将煤粉通过等离子体加热裂解一步直接制成乙炔,并进一步加工乙烯、氯乙烯、含氧化物等高值化学品,那么煤化工将重回炔烃时代。理论上二氧化碳也是近零排放。

      在氢能经济的产业链中,高效、低成本、低碳排放的制氢是关键。目前,工业上常用的可再生电能电解水制氢采用碱性水电解制氢技术,但成本较高。质子交换膜电解、固体氧化物电解将是未来新技术。近年来,中国科大碳中和研究院针对高效廉价制氢、先进碱性膜材料、高效催化剂和新型储能等方面开展研究攻关,取得一定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光华工程科技奖励基金会理事长谢克昌:走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之路

      立足国情,走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之路。煤炭要革命,但绝不是革煤炭的命,是要在全产业链上实现绿色开发、清洁高效利用,实现清洁高效利用的煤炭就是清洁能源。尽管煤炭产业是“传统行业”,但“传统产业”只代表产业半岛综合体育官网登录入口出现的时期较早,不代表煤炭产业就是“夕阳行业”,更不应该出现“十三五”期间在金融支持、科研支持、产能批复等各方面的“一刀切”“去煤化”现象。

      要坚持节能优先,做好资源和产能储备,在释放优质产能的同时科学划定煤炭产能“红线”。要加强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煤炭等传统能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多元发展能源供给,切实提高能源安全保障水平。要继续做好新时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这篇大文章,着力围绕先进高效燃煤发电、煤炭清洁高效转化(煤基新材料、煤基特种油品)、二氧化碳减排和利用、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开展协同攻关,深度开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不断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

      作为一个以煤为主体能源的负责任大国,我国一定要立足于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审慎研判国际形势,在有效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结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任务,稳妥进行能源转型。任何不切实际的能源转型都可能给经济社会造成不利影响。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科技创新引领,实现化工绿色低碳发展

      化工行业碳减排任重道远,需要以“双碳”新理念重新审视传统过程,重构能源与工业体系,更需要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推动绿色化工低碳发展。

      石油化工与现代煤化工生产的产品相似,但二者的反应特点、反应热等差异很大,互补性较强。如果采用耦合反应,能耗和排放量将大幅降低,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例如强放热反应的甲醇制烯烃与强吸热反应的石脑油裂解制烯烃进行耦合,石脑油原料利用率提高10%,能耗降低1/3~1/2。

      氢能具有能量和物质的双重属性。绿氢将是难脱碳行业实现低碳与零碳发展的重要媒介,不仅能解决可再生能源储存问题,通过技术创新和工业流程再造,还能有效解决碳排放难题。尤其是绿氢与煤化工融合发展的减碳效应明显。譬如煤制烯烃企业引入绿氢到煤气化变换工段,通过配氢替代部分一氧化碳变换制氢,可减排二氧化碳69.3%。如果采用水电解制氢技术产生的绿氢和绿氧,可进一步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甚至负排放。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总工程师杨继钢:新形势下化工高质量发展面临新要求

      我国化工行业目前具有雄厚的原料基础、牢固的生产基础、稳固的市场基础、良好的技术基础、可靠的人才基础,并且坚持高水平开放深层次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同时,行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形势。一是疫情影响、能源转型,经济、政治形势不确定性,科技竞争加剧,促使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二是发展带来碳排放增加与减碳刚性约束,绿色低碳发展刻不容缓,发展必须兼顾减碳;三是大宗化工产品过剩,高端依赖进口,新材料需求强劲带来产业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四是技术需求更加迫切,技术为王时代到来,数字技术赋能成为行业竞争的标配,高端化工制造对装备能力水平提出新要求,产业融合对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为此,化工行业发展应遵循四点新要求。一是牢牢抓住安全和清洁生产这个化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提高本质安全和清洁生产水平;二是要把加强创新能力建设落实在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上;三是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形成有原料、有市场、有技术、有人才的综合布局,通过优化调整,促进高水平集聚发展;四是建设智能工厂,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运营管理水平。

      《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崔学军:高质量产业生态建设需多方合力

      能源和化工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性、基础性产业。着眼未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能源和化工产业发展必须立足中国实际,积极稳妥推进,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发展方向不可摇摆。

      要给予能源和化工恰如其分的定位和地位,并充分尊重能源和化工产业发展规律,因此制定产业政策要科学精准,分类施策必须实事求是,运用符合市场规律的标准与规范,引导和促进合格的市场主体越来越先进。

      产业的每一位参与者也要多一点大局观念和长远眼光,让高质量发展要成为市场主体的行动自觉。全行业必须高度重视,下大力气、用真功夫、齐心协力抓好安全环保工作。

      各级、各地政府部门也应当加强产业引导和支持,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建立科学的评价和标准体系。

      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张方: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化工新材料补短板

      中国中化是以综合性化工为主业的中央企业。业务范围覆盖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石油化工等八大领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化工企业。在材料科学等领域,中国中化继承了原化工部为主的26家转制科研院所,有着深厚的研发积淀。其中,在氟材料、有机硅、聚碳酸酯、环氧树脂等多条材料产业链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在电子化学品、锂电池材料、航空材料等多条产业链领域快速发展,以新领域高端化工材料为主攻方向,持续转型聚焦电子信息材料、航空材料、新能源材料、汽车材料等领域。

      “十四五”期间,中国中化将遵循“科学至上”理念,坚持以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为引领,以石油化工为支撑,以环境科学为保障的战略定位,将推进核心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中国中化将发挥航空化工材料突出的技术基础优势,打造引领中国民用航空化工材料发展的领军产业链;以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等为重点,打造品种丰富、技术领先的新能源用化工新材料体系;努力提升面向半导体芯片、平板显示、印刷线G等领域的电子化工材料解决能力;强化内部协同,扩大外部合作,努力促进化工材料与下游产业同步升级,矢志打造科技驱动的创新型企业和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化工企业。

      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闫国春:多措并举促进企业低碳发展

      现代煤化工产业是我国能源安全保障的重要战略储备。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以内蒙古、陕西、宁夏、山西为核心,以新疆、青海为补充,以东部沿海为外延,已形成888万吨/年煤制油(直接液化、间接液化)、1621万吨/年煤制烯烃、59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51亿标准立方米/年煤制气产能,年转化1亿吨标准煤、替代3000万吨原油。

      国家能源集团是我国煤化工行业的先行者和引领者,有世界首套鄂尔多斯108万吨/年直接液化示范工程、包头60万吨/年煤制烯烃示范工程,单体最大的宁煤400万吨/年间接液化项目,亚洲首套鄂尔多斯10万吨/年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CCS)示范工程等。

      现代煤化工作为碳排放较高的行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刻不容缓。国家能源集团落实新发展理念,贯彻“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要求,正多措并举促进低碳发展。源头减碳,采用先进节能减碳技术,如煤直接液化Ⅱ代技术、石脑油甲醇联产芳烃烯烃技术等;生产固碳(碳材料)、减碳(含氧化合物)产品。过程降碳,耦合光伏/风力等新能源,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高绿电消纳比例;规模示范电解水制氢、绿氢制绿氨等技术。末端固碳,示范百万吨级CCS,因地制宜开展封存或驱油;积极示范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技术。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金涌:碳中和助推石化产业实现五大转变

      121个国家承诺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承诺2060年实现碳中和,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30年,而发达国家约在20世纪90年代已达峰,距碳中和有60年。

      碳中和是未来中囯经济增长和转型发展的最大驱动力。绿色低碳转型是今后全部经济活动的内核。它将成为研究、科技开发、投资、生产、消费和流动等决策的依据,需要理性、智慧地平衡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因此,我们必须要从现在规划、替代、创新着手,做到循序渐进,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发展同步。2060年碳中和将实现工业化时代转变为信息化时代、可再生能源主导时代、核聚变能源时代、化石燃料转向化石材料时代、资源循环利用时代。届时,中国经济发展将摆脱资源能源匮乏的困扰。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国家,石化与化工行业总产值居世界第一。但我国能源化工行业大而不强,整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有差距,且企业盈利能力亟待提升。习多次对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并强调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工业元宇宙“由虚向实”实现“虚实协同”,打通虚拟制造和现实工业生产,赋能数字化转型。这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的重要手段。鉴于此,急需推动数字化转型,来赋能能源化工行业,助力其绿色化、低碳化、高值化、高端化发展。

      能源化工数字化转型的内涵是:将资源/能源/制造过程与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以绿色化低碳化、高值化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目标,形成物质转化制造过程中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的自主智能协同调控机制,实现生产、管理、营销模式的变革。虚实融合的智能调控技术是能源化工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通过对制造过程实时自主智能调控、供应链生产链价值链智能决策、安全环保智慧管控等,实现能源化工制造过程资源利用高效化、生产绿色低碳化、产品高值高端化、价值链最大化。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的背景下,能源化工亟待打通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实现制造过程智能、自主、可控,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推动能源化工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抢占能源化工产业数字化发展新赛道的制高点。

      煤炭是我校的底色和本色,在“双碳”背景下,化工高等教育急需在理念与举措、工作与时效、创业和就业等方面重塑与变革。

      在理念与举措方面,我们树立“太原理工大学姓山西、太原理工大学姓太原、太原理工大学姓煤炭、太原理工大学姓化工”的理念,呼吁将工程技术人员分为合格工程师、优秀工程师和卓越工程师,实行分类培养;教育学生以原理去应对变化,用厚实的基础去面对产业的日新月异等。

      工作与时效上,学校开展从“意识”到“行动”的全过程、高质量教育服务为主线,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凸显“从意识激发到项目孵化打造融合型课堂”“从创意到产品化推进项目型实践”“融合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构建延展型平台”的“三个特色”,构建内生的组织协同、开放的资源支撑、融通的成果孵化、完善的监督评价以及共生的区域创新体系的“五大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针对创业和就业,学校注重理想信念教育与树立以显著提升学生服务国家的使命感,注重学校历史渲染和熏陶以显著提升学生自豪感,注重学校育人环境美化以显著增强学生的幸福感,注重学校体育美育教育以显著增强学生的快乐感。

      未来,学校将全面建设有尊严、受尊重、中国知名、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一流大学,主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山西转型发展和能源革命,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目前,我国化工生产“三废”排放量居高难下,环保设施相对粗放,化工装备存在系统性风险,高标准环保技术匮乏,化工生产与本质安全相距甚远,这些需用创新的理念和装置来解决,走出一条化工高质量发展之路。

      污染物处理方法具备化工“属性”,分离和反应(氧化)是化工的两个基本过程,“三废”治理必然能够与化工生产融为一体。要提倡绿色安全理念,按照替代、最小化、缓和、简化的本质安全原则,运用化学工程、工业催化、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将“三废”治理嵌入化工生产装置,实现精细化学品生产全过程“产治一体化”,推动绿色制造新模式。

      本质安全是绿色化工的组成部分。要积极采用原料原子级利用、化工污染物资源化、临氧裂解精准处置关键技术,推动废气、废水、固废一体化治理方案。本征安全策略,就是“最小化单元智能集成”的本质安全策略,装置尺度考量泛厘米级,要采用最小化单元区块式集成、最小化分离单元集束式集成、分布式多智能体控制与故障诊断等关键技术,做到产品物料滞留量低,过程效率高,占地面积小,实现了智能化、模块化。

      未来,环保将是绿色环保智能化装置和生产治理一体化模式的统一。未来化工将是楼面上的无人工厂;装备将实现区块式反应、集束式分离,达到总体积小、效率提高、本质安全;安装便捷,装配式设计,做到模块化,最小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灿:绿氢和液态阳光甲醇助力“双碳”

      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减排二氧化碳、保护地球家园是我们自愿要做的事情,不是别人要求我们做的。我国每年排放超过100亿吨的二氧化碳,将其资源化利用是时代和历史的难题,是碳达峰与碳中和急需的切实可行的技术路径。

      经过多年的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团队完成了国际上首套直接太阳能液态阳光千吨级示范工程。其中,发展了高活性固溶体催化剂,实现了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过程和国际上性能最优的规模化电解水制氢技术,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目前,正在推进10万吨级工业化生产。

      甲醇是理想的化学储氢分子,因此太阳燃料甲醇有助于解决氢的制、储、运的成本和安全问题,可作为车载供氢、企业规模化供氢及加氢站储氢、供氢的原料。规模化生产液态阳光甲醇,可解决风电、光伏、可再生等间歇性能源的规模化储能和调峰问题。甲醇本身是优良的液体燃料,其规模化合成将有助于缓减我国液态燃料短缺的能源危机。

      液态阳光甲醇具有三个方面的碳中和效果:规模化储能、储氢以及直接资源化转化利用二氧化碳,可以很好地兼顾经济发展和实现碳中和目标。

      总之,绿色氢能与液态阳光甲醇不仅可以在交通领域率先实现碳中和,也将是建材、冶金、化工等工业领域减碳的主要路径,可带动数万亿元级新兴产业。

      材料是划分时代的标志,人类发展史伴随一部材料科技发展史。材料是一切科技的载体,一代材料一代装备。塑料以耐热温度分级为通用、普通工程、新型高性能工程塑料3种。现在已经进入复合材料和功能材料时代,很多重要领域需要轻质、高强、耐高温、耐腐蚀的材料。

      新型高性能工程塑料是发展高技术和国防军工急需的重要材料。我们坚持创新开发新材料,不断满足国家发展重大需求、解决“卡脖子”问题,不仅在航天航空、车辆船舶、核能、石油等领域突破传统技术壁垒,也在新能源领域催生新技术发展。

      结构决定性能,在突破传统技术壁垒方面,我们创新思想,从分子设计出发,总结出全芳环非共平面扭曲的分子链结构可赋予高聚物优异综合性能的分子结构设计理论,开拓了含二氮杂萘酮联苯结构系列高性能聚合物研究平台,涵盖所有高性能工程塑料品种,解决了传统聚芳醚不能兼具耐高温可溶解的技术难题。

      在新能源领域催生新技术上,我们研发的钠离子电容器结合了电池和超级电容器储能机制,综合性能优异;构筑了既含芳杂环又可改善溶解性的多芳杂环结构的材料体系,原子尺度体相均匀分布;并构筑出高能量密度、长寿命钠离子电容器,为我国新型高性能工程塑料的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韩布兴:绿色化学在碳中和中将发展重要作用

      碳中和是国家重大战略,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保障,碳中和涉及多学科领域,最核心的科学问题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换。化学是创造新物质的科学,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绿色化学是人类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化学,通过原料绿色化、生产高效化、生产过程绿色化、产品绿色化、经济合理,创造财富但不破坏环境。绿色化学是化学化工、材料等领域的必然方向,已成为化学、化工、材料、能源、环境、生物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研究领域,将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

      绿色化学是一个长期过程,关键是创新,需要人们重新考虑许多重要的科学和技术问题,需通过发展绿色技术、建立高水平工业园区、逐步实现智能化,不断实现化学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碳资源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二氧化碳过量排放造成碳的自然循环严重失衡。绿色碳化学将研究和优化碳资源加工、能源利用、碳固定、碳循环整个过程中碳化学键的演变和相关工业过程,使化石资源利用引起的碳失衡最小化,助力每年约400亿吨二氧化碳、2000亿吨生物质可再生碳资源的转化利用,以及我国现存约10亿吨、每年产生的约6000万吨废弃塑料等废弃碳资源的循环利用。

      能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我们认知里的太阳能、海洋能、核能并不是真正的可再生能源,且存在很难实现稳定供应、价格也并不低廉等问题。未来化石能源仍然会是非常重要的能源基础,减少煤炭使用,促进石油和天然气的高效转化才是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

      每一次分子筛催化剂的新发现都为石油化工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分子筛的发现给国民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效益。传统微孔分子筛存在孔径不够大、在涉及大分子催化体系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而介孔材料具有比表面大、孔径大等优点,不仅可以实现催化,还可以把重油重分子进行转化。通过单胶束组装制备功能介孔材料,借助介孔的氧化硅构筑多级孔核壳结构微—介孔催化剂,可以高效地转化重油,并转化成高质量的汽柴油。同样,我们也在探索用单颗粒级配孔催化剂实现高性能渣油加氢裂化,将渣油合理高效利用。

      科技创新是解决未来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一次能源的勘探开采以及高效和清洁利用很重要。这方面的工作还大有潜力、大有希望。

      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科:绿色甲醇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

      以风能和太阳能取代火电去实现碳中和最核心的问题是大规模的储能技术。目前因为石油不够及污染问题严重,人们寄望于用电动车取代燃油车,但实际上电动车与燃油车之争在100年前就开始了。而近些年,氢能引发了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其具有发电量大、成本低等优点。但氢气的储运成本极高且在封闭空间极易爆炸,不适合做人类的能源载体。

      可再生资源的绿色甲醇技术是实现碳中和重要路径之一。用绿电制氢、制氧,再用绿氧去气化生物质得到的就是100%的绿色能源,可实现将风能、太阳能以液体的甲醇形式储存下来,解决储电问题。

      绿色甲醇除了可解决电动车和燃料电池在土地使用成本和电池续航等方面的问题,也是绿氢最好的储运载体。1升的甲醇产氢量是1升液氢量的2倍,通过分布式能源热电联供可降低碳排放80%;通过增加电网之外的管网运输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把煤炭石油经济转化成绿色甲醇经济,可以替代石油进口,实现碳中和。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传统的化石能源要实现清洁高效利用,绿色低碳转型是必然选择。而转型的动力在于创新,创新驱动的根本要靠人才,创新人才引领转型发展。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领着石化产业快速发展,石化产业要实现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在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基础上,对创新性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以组织创新推动培养模式变革,才能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衔接。高校要充分利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努力培养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为石油化工行业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中,要构建学科、石化行业与企业等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机制,建立“产学研用”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激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责任,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企业与卓越人才培养平台的无缝对接,携手培养出一批具有家国情怀的优秀卓越工程师。

      上海化工区管委会副主任、一级巡视员余亮茹:“知+识”加快化工园区转型发展

      从“知”的角度,首先,我们要准确把握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化工行业的技术装备、产品工艺方面要自强自立,产品管理要精细化和精益化,高效能地治已治未。

      其次,我们要精准把握化工园区在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上的角色。一是把园区作为促进企业转型的主战场;二是要成为助推行业腾飞的聚力场,把力量聚在一起;三要成为激发产业创新的竟技场。化工园区要在新赛道的布局上有作为、有建设,在推动行业在由大变强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我们也要准确把握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目标,做到坚持在服务化工发展中固本、坚持在带动区域发展中强体、坚持在面向全球发展中争先。

      在“识”的方面,我们要准确把握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重点任务,从筑新巢、引金凤到减环节、提效率,到优服务、降成本,再到双预防、保安全,最后是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上海化工区也要准确把握“十四五”发展的关键突破点。一是直面彼岸,用化工方法解决化工遗留的问题;二是倾注过程;三是培育恒心、保持初心,做起来是大道理。

      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国际商务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董秀成:2022年下半年国际油价有望回落

      影响油价的因素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两大类: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长期因素影响着油价的供需关系,决定着国际油价长期变化趋势。短期因素则是影响油价短期波动的力量。影响油价短期波动的因素有四类:重大地缘政治事件、重大突发自然或社会灾难、金融、石油储备和库存。

      俄乌冲突之前,受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响,国际油价高涨。这是属于金融因素的波动。俄乌冲突以后,地缘政治导致恐慌,继而油价出现溢价。预判俄乌冲突导致的美国、欧洲和俄罗斯的博弈会趋缓,且OPEC+机制增产意愿相对偏低,预估会保持增产规模和节奏的谨慎性。美国方面会加快收缩货币政策推升美元指数,抑制油价上涨。加上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一旦全球经济陷入衰退或滞胀,那么可以预见国际油价会出现暴跌现象。

      因此,预计在2022年下半年,国际油价平均水平会明显低于上半年,且2023年将明显低于2022年。

      在全世界遭遇疫情打击的背景下,全球能源化工行业向低碳转型的步伐没有放慢。全球化石能源的消费占比在过去20年持续下降,可再生能源、低碳能源包括天然气的消费占比在不断上升,化石能源从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里缓慢下降。

      在碳排放方面,2021年除中国外,大部分西方国家都选择共存的政策,所以导致这样一种经济的迅速复苏,以及能源消费的复苏。

      在大宗商品价格方面,2021年油价达到过去30年最高的年度增长,天然气价格连翻4倍,煤炭价格变动相对较小。

      石油消费总量方面,2021年石油的消费总量和2020年比显著反弹,但受到疫情影响,航油消费受抑,和2019年疫情暴发前相比还有显著差距,未恢复至正常水平。

      在装机量方面,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在2021年年底电力结构占比升到13%,渗透速度及渗透率惊人。2021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现太阳能装机总量超过了风电的装机量,与此同时, 我们看到在全球光伏增量中,36%来自中国,风电增量有40%来自中国。这也在释放一种信号,在世界的可再生能源转型过程中,中国正在扮演领头羊的角色。

      数字化转型能为企业在收入增长、效益提升、生产运营等方面带来颠覆性的影响。虽然能源化工企业都看到了数字化转型的巨大潜力,但是只有20%~30%的企业开始规模化、体系化地推进数字化转型。而在流程制造业中,国内企业与国际领先企业在推动数字化的方法上仍有差距,如业务驱动不足、组织人才薄弱、数据资产割裂和闲置等。

      真正成功的数字化企业,是符合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标准的。推动数字化建设落地,可以通过三大转型来实现。一是业务转型,以价值为驱动力,明确能够创造效益的用例。二是技术转型,核心是形成信息体系架构,可先建立具有基本功能的数据与技术架构,随着有实际效益用例的丰富逐步完善。做到以业务为核心、以效益为牵引才能真正实现技术工具的应用,避免信息化与管理之间的脱节。三是组织转型,核心是搭建数字化团队,形成新的组织机构、管理方法与技能。三大转型的完成需借助变革管理去推动,即以集团为主导,以绩效为牵引、自上而下推动、激发基层活力的一把手工程。

      宜昌兴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国璋: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制胜法宝

      自公司成立以来,兴发集团一直坚持以创新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兴发答卷”。

      人才是创新之源,兴发高度重视人才引育工作,以开放的姿态,筑巢引凤,广纳英才。依托高素质人才,兴发组建了专职研发团队,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人才活力和智力支持;并与国内多所知名大学建立合作关系,面向“卡脖子”难题和世界科技前沿,加快开展黑磷、有机硅、磷石膏污染防治等关键领域技术攻关。

      坚持科技强企,推进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兴发形成了以资源能源为基础、精细化工为主导、关联产业相配套的良好发展格局。兴发首创了“矿电化一体”发展模式,磷硫化工稳居全球旗舰地位;依靠自主创新,微电子新材料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电子化学品产能规模国内居首;有机硅及有机磷除草剂在国内也处于领先水平。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兴发将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战略支撑作用,加快向现代科技型企业转型突破。

      原标题:工信部召开“加速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推动下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重点提案办理暨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座谈会7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加速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推动下游产业高质量发....

      7月21日,拥有全球最大单体炼化基地的荣盛石化与沙特阿美之间的战略合作又取得了新进展,战略入股事宜正式完成。根据今年3月27日双方签署的一揽子战略合作协议,沙特阿美通过其全资子公司阿美海外公....

      7月19日,国家能源局组织召开2023年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工作推进会,系统总结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五年来的工作进展和经验,深入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今年上半年,南昌海关所属新余海关积极贯彻落实海关总署优化营商环境16条、南昌海关优化营商环境25条措施,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增加企业便利、增强企业活力、增进企业服....

      7月20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在盘锦召开2023中国石油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发表题为《绿色低碳创新提质推动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的致辞。

      7月20日,2023中国石油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盘锦市召开。大会以“绿色低碳,创新提质”为主题,深入分析当前行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解读国际经贸形势对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影响,研究新形...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北小街甲2号《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邮编:100120